为香港儿童选择合适的中文教学方式:以粤语为主的教育 VS 以普通话为主的教育

为香港儿童选择合适的中文教学方式:以粤语为主的教育 VS 以普通话为主的教育

很多香港家长对于孩子的中文学习都存在这样一个疑虑:用粤语教和用普通话教到底哪一个效果更好?今天针对这一问题,小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给广大家长朋友们答疑,相信大家看完会有所收获。 深度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疑问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

1.孩子完全不会讲普通话,普教可能会听不懂;

2.听不懂导致孩子对普通话学习的兴趣降低;

3.香港很多学校的中文课都是粤教。实际上这些顾虑并不是粤教或者普教带来的,实际上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会产生这些想法,今天我们就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详细说明香港家长究竟应该选择哪一种方式让孩子来学习中文。

笔者从走进香港孩子的中文课堂以及对香港地区中文学习的情况调研入手,与部分香港家长密切交流之后,发现大家对普教的认识还比较匮乏,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普教的好处究竟有哪些吧!

1.普教可以构建一个纯中文的语言环境

众所周知香港地区本土中文教师更多,教学过程中会普遍使用媒介语(粤语、英语或其他语言),这样的教学方式确实能够让孩子短期内快速掌握中文知识,弊端就是未能提供纯中文的语言环境,无法真正将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纯中文的语言环境下,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输入和输出,当孩子听的多了,表达的多了,慢慢也就能勇敢地说普通话了。和普教老师的学习交流过程,也是培养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的过程,当孩子每天沉浸在纯普通话的语境中,每天学习地道的表达,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就能达到普通话脱口而出的水平了。

2.能学到纯正的发音和语音语调

普教最大的优势就是授课教师母语是普通话,所以发音是非常标准的,而且从小生活在普通话文化之下,口语表达也是非常地道的。我们知道中文学习不能沦为“哑巴中文”,要么一开口就带有浓浓的地域口音,这和以前学普通话的环境有关,所以很少有发音像native speaker一样标准的,如果一开始没有打好基础,很容易被带偏,以后想要纠正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得不偿失。流利的中文发音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在GAPSK考试中展示出色的中文口语水平,对考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3.能够快速培养语感

很多孩子学了很久的中文,还是开不了口,或是听不懂别人讲中文,很可能是因为缺乏真实场景的运用导致真正来听别人讲流利普通话的时候,反而听不懂了。找普教老师学习中文的话,每一次跟老师的交流都是一次练习口语的机会,而语言三分靠学,七分靠练,不断的练习能够让学习者快速地培养起语感,学习的效率会更高。

4.学习中文思维

不同语言中的语法、句型多多少少有些区别,如果未能完全掌握目的语表达的格式,就会容易出错,这也是经常有人提到“中式英语”、“英式中文”的原因。将符合词性的词汇模式化地带入到某一个句型中,可能句子本身不会错,但并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同时也要学习相应的思维模式,否则很难掌握这门语言的本质,水平也就只能停留在一般的界线上,无法达到流利、纯正、接近母语者的水平。

以上给大家分析了普教的好处,那是否所有香港孩子都适合采用普教的模式来学习中文呢?个人认为,这得看学生的水平。回到上面提到的家长的三个顾虑,对中文学习完全零基础的学生来说,上来就用中文直接教的效果未必好。再加上香港地区也有很多外国小朋友,母语也并非粤语。所以,零基础的学生,我们建议使用少量媒介语来辅助教学,以快速达到学习效果。

有些孩子中文水平还不错,能完成基本的听和说,我们就不建议通过媒介语的辅助来学习了。这个时候只采取普教就可以,在讲有些抽象、复杂的生词或语法等知识点的时候,也可以借助媒介语。但是练习的过程采取普教会更好。

至于“孩子因为听不懂导致学习兴趣降低”这类问题,我相信每一位中文教师都能很好地解决,中文教育的语料、文本等内容本身就趣味性较强,再加以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构建真实的语用场景,是可以抓住孩子的学习兴趣的。

最后,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其实这个问题的探讨绕不开“学习”和“习得”。二语习得的最初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普斯登(H.H.Stern1983)还提出了“两个主要是”学说,一个“主要是”指“习得”,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另一个“主要是”指“学习”,指在课堂环境中进行。他将环境作为区分“习得”与“学习”的重要指标,认为“习得”是在目的语环境下有充足的语言环境背景下进行,学习者不自觉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在缺少目的语环境背景下,学习者自觉的学习过程。二语习得要在自然的目的语环境下与课堂教学环境下将二者有效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习得状态。

因此,您现在对于选择“粤教”还是“普教”这一问题有自己的答案了吗?

返回博客

博客文章

向您的客户提供一份博客文章的摘要